▷ 无川不成军:谈谈川人为何自古以来就是“兵马仓”

不仅如此,唐太宗在深思熟虑后,还设计出来了“两川”,即将两晋时期的益州更改为了剑南道,将梁州改为山南道。有了这一开端之后,“两川”愈演愈烈,并在唐玄宗时演变成了“三川”,增加了剑南东川道。
如果说唐朝是在为四川的出现奠定基础,宋朝时期四川则正式定名。宋真宗时期,一道特殊的旨意将领川峡四路横空出世,此后,四川由此得名。
不过,此时的四川并没有被正名,“四川”之名真正定下时是因为康熙下的一道圣旨,之后,“四川”才成了官方说法。
《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》中记载的“从湖南、湖北、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”一事也能佐证这一点。
四川之所以会出现频繁更改,就是因为领导者对这个地方的重视,回归到问题本身,为什么会说无川不成军,又为什么川人自古以来就是“兵马仓”呢?
02无川不成军
无川不成军这个说法来源于抗日战争的一个口号。当初,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,不少青年志士都需要顶着炮火的压力,跑去参军。
他们的存在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实在太重要了,因为那个时候是真正的需要全民皆兵。
家国被置于危险之中,但这种时候依然有人因为胆怯宁愿当个缩头乌龟。好在,热血男儿不少,在四川更是占据了一大部分人。
抗战时期,四川在得知国家困境后,无数四川好儿郎自发地投身于战场,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,四川先后输送的人达到了300多万。
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?当时,四川参军人员仅用了一个多月便组成了第60军,之后的日子里,更是扩展了很多的军队,同时占据了组建速度最快、规模最大、参军最多的“三个最”。
假设到这里还不明白是什么概念,简单地做个对比,抗战时期贵州从1938年到1942年输送了45.7万多人,而四川提供了350万多人,整整相差了7倍之多。
由于四川提供的兵源人数过多,所以字面上的“无川不成军”便得到了解释。不过,真正意思上的无川不成军不只是一句口号,更是因为川军能战,川军战士不惧生死。
淞沪会战,川军不惧生死与敌人对抗,成功击溃敌军;8年抗战结束,川军伤亡人数占全国军队的五分之一,数据之庞大让人心惊。
面对这样的伤亡,川军没有后悔,只是骄傲,因为他们奉献了价值,包围了家国,由于四川将士之精神,“无川不成军”的深层含义也就表露出来了。
其实除了近代史上,古时候的川军依旧是部队主力,《华阳国志?巴志》曾记载:“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,巴师劲勇,歌舞以令殷人,前徒倒戈”。
03为何自古就是“兵马仓”
“无川不成军”得到了祭祀,那么为何又会有自古就是“兵马仓”的说法呢?
1、天府之国
四川是天府之国,鱼米之乡,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四川用独特的气候特征和水温状况。
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,全年温度适宜去,且降雨量充足很是适合农作物的生长;四川山地属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,虽然日较差大,且有旱季存在。
但由于日照时间长的优势,对于农业种植很是有利,此外,四川河流众多,土壤肥沃,在这样的优秀条件下,四川从不缺少食物,粮食储备量也达到了让人羡慕的程度。
四川除了粮食上的自给自足之外,矿产资源也是异常丰富。
四川多山地,因而有很多的挎包矿产资源,作为不可再生资源,矿产十分抢手,不仅能打军需、武器,而且还能靠此卖钱,填补军队所需,这样自给自足的四川为何不能称作“兵马仓”呢?
2、易守难攻
四川多盆地,且周围有高山。对于外界的敌人来讲,四川是个“难啃的骨头”,如果没有把握,一定不会贸然行动。
可是,这个对外人来讲是个“坑”的存在,对于四川出身的士兵却是一个极好的优势,当两方交战的时候,敌军面对“难缠”的敌人,很是烦躁,且有了一次、两次的失败后,敌人便会自觉地放弃这个地方。
在四川难打的名声传出来后,四川的安全性便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因为安全,人们习惯地将物资藏在四川高山,一旦征战途中发生意外,便可以将四川当作天然屏障,藏进深山之中。
在现有的历史记载中,四川也确实为战时提供了很大的助力,例如:诸葛亮北伐就受此影响,而《三国志·蜀志》也载诸葛亮语曰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”。
由此看来,“兵马仓”之称确实名副其实。
总结
四川人自古以来就是“兵马仓”早已注定,毕竟很难有地方能集那么多优势于一身。
四川男儿血性,相信不论是过去还是未来,四川都将是让敌人望而却步的“兵马仓”,而川军也将继续背着能战、忠诚的盛名砥砺前行。
参考资料
《华阳国志?巴志》
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